×
文艺理论与批评

返回现场:重建批评对文艺实践的关怀和引领

在文学活动中,批评和评论往往指向同一种话语方式。但如果要区分概念,我倾向于这样理解:“批评”可以更多地针对价值形式,主要涉及意义判断; “评论”可以更多地针对表达式,主要涉及格式塔评估。这种理解并不严谨,因为在具体实践中,两者不会完全分开,可以相互替代或覆盖。有时“评论”也被视为一个大概念,包括批评、解释和欣赏。我在这篇文章中使用“批评”一词,只是为了强调这次实践活动的领导力,要突出批评的地位。

文学院的一位教授告诉我,现在网上流传的都是笑话,然后是很酷的文字和很酷的评论。当时我们在谈论批判性写作,普遍的感觉是,就像双文在严肃的意义上不能代替文学一样,虽然冷静的批评常常令人惊讶和恼人,但真正直接面对作品的批评太少了。理由。

批评一直是文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缺乏批评”,其实是个老问题。首先,多年来的批评情况不尽如人意。好的批评写作虽然可以看到,但一般都处于缺席或脱钩离去的状态;其次,文学生活日益多元化,面临多元化。新旧混杂,标新立异,好坏参半,但批评功能退化,处于失语或异化状态。要改善这种状况,强化批评在艺术创作、审美评价和价值引导中的积极意义,首先需要对其有一个恰当的定位,也需要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

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文化产品。就“供给侧”而言,大致可以分为创作、批评和研究三个部分。创作是文学艺术以作品形式的直接呈现,是文化生活的具体内容,是精神生活的实现路径。研究是对文学艺术规律、艺术传承、美学规律的把握,包括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它既要面对民族历史的深厚积淀,又要面对未来文化的广阔可能性。不难看出,批评在这里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中间环节。不分古今,不分中外,实践证明,好的批评不仅对艺术创作具有引导和矫正作用,而且对理论研究也具有丰富而深入的作用。换句话说,评论不仅指导实践,而且反馈理论。三者共同塑造了人们的社会面貌、审美生活、性格和心理状态。

长期以来文学批评存在三个问题。首先,缺乏理论深度意识和价值引导意识,既不能直击问题的症结,也不能对作品做出正确的审美评价和判断,体现出一定的判断模糊性。其次,缺乏认真解读作品的意愿和能力,模糊的表达和笼统的概括,看似深入,实则回避,本质上处于悬置状态,既不能进入丰富的感性创作,也不能以感性和理性的方式分析作品的技术语言和情感内涵。不管是创造还是接受,它们实际上都处于可有可无的位置。再一次,用圈子和脸,座位和票来批评练习。批评变成支持,支持变成交换。人就是这么老练,还是“表扬自夸”为主。说白了,很多批评家只是炒冷饭,吃闲饭;或者就像艺术家有一件喜事,评论家们正忙着去参加仪式。

除了上述问题,还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近20年左右,出现了一种现象,叫作“批评下降,学术上升”。以文学为例,华东师范大学朱国华教授认为,1980年代,“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密不可分,最前沿的文学批评实际上是当时的先锋文学理论家。 (朱国华:《消逝?——文学理论与文学实践的分离与重聚》,《浙江社会科学》2020年第12期)。据北京大学洪自成教授的理解,1980年代,“文学批评与文学史研究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许多优秀的批评家也是文学史家,反之亦然。”他们撰写了批判性文本和文学史论文。 “批评”与“文学史”的性质在当时是“相互渗透”的。例如近年来,在当代文学研究领域,“为了能够“有效地”解读“当代史”,使“当代文学研究”成为一种“学术”,进入“学科”。系统”,研究人员的态度和方法都发生了明显的调整。强调了“批评”和“研究”之间的界限。许多研究人员都在努力与处理问题的即兴和随意态度保持距离”(洪自成:《当代文学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如果我们正面理解这一现象,从当时的“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密不可分”,到后来“强调‘批评’与‘研究’的界限”,可能被视为学术和学科发展的结果,也是理论研究不断深化的结果。但这个结果未必是必然或合理的,它为问题奠定了基础。

粗略分析一下这个变化的原因就可以看出来了。首先,批评被视为一种“即兴处理问题”的方式。这其实就是批评的理论定位。偏见,无视批评对研究的收获和反馈。这种偏差归根结底不仅是方法论的偏差,也是认识论的偏差。事实上,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批评与研究的区别是一个非常新的现象。当今许多被视为文学理论遗产的资源,几乎都是由基础广泛的评论文本积累起来的。真正的批评本身就是学术性的,正如批评史是学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样。其次,所谓的“学术”研究正在逐渐偏离创作。似乎“进入“学科体系”这两个字无非是考证或探寻理据,或以作品作为理论的脚注,而拆解作品无非是对理论的详细分析。或者说,理论是自言自语,圆润一致的推理和炫技,而批评不过是肤浅的印象评论和未经检验的感性表达。最后,现行的“学科体系”,包括学术评价机制,似乎没有给批评和写作留有容身之地。客观地说,“学术崛起”确实给科研尤其是大学带来了丰硕的成果,学术界进入了黄金时代,但“批评衰落”也不容忽视。两者之间不一定有反向运动。

上一篇:提升文学批评的理论自觉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