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婚礼很文艺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婚礼向来是人生大喜。作为中国古代最辉煌的大唐盛世,唐朝婚礼隆重的仪式感、满满的文艺范,让现在的新人都心向往之。
据唐代封演笔记《封氏闻见记》,“近代婚嫁有障车、下婿、却扇及观花烛之事,及有下地、安帐并拜堂之礼。上自皇室,下至士庶,莫不皆然”。事实上,唐朝婚礼内容之丰富,程序之繁多,远不止封演所述。
订婚:不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看重三观眼缘
根据古代宗法社会的传统,婚姻并非只是男女个人私事,而是关系家族门楣和宗族延续的公事,上承宗庙、下继后世。所以,男女婚姻须由父母或祖父母甚至家族尊长主持,是为“父母之命”;同时还需中间媒人介绍,“男不亲求,女不亲许”,是为“媒妁之言”。
在唐代总体较为开放的社会风气中,还是有青年男女冲破宗法礼制束缚,自主追求良配的佳话。开风气之先的,正是大唐开国皇帝李渊。
据《旧唐书》,北周武帝姊襄阳长公主之女窦氏,才貌双全,见识不凡,“不可妄以许人”。就让其父窦毅在客厅屏风上画两只孔雀,和上门提亲的人约定,只要能几百米之外射中孔雀眼睛,就可成为窦家乘龙快婿。前后有十几个人来射,都射不中。李渊弯弓射箭,连发两箭,射中孔雀两只眼睛,也射进窦氏心里。李渊正是靠绝伦武艺而非“父母之命”,最终抱得美人归。
无论是自由恋爱还是父母做主,男女确定感情后都得完成《仪礼·士昏礼》所规定的“六礼聘娶”,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才能步入婚姻殿堂。
“纳采,始相与言语,采择可否之时”,由媒人代替男子出面,携礼品去女子家提亲。礼品一般是寓意吉祥的“合欢、嘉禾、阿胶、九子蒲、朱苇、双石、棉絮、长命缕、干漆”九种礼物。
问名,“谓问女名,将归卜之也”,男子再托媒人询问女方名字和生辰八字。问名时,一般携带象征忠贞的大雁作为礼物。因活雁不易得,还会用面粉捏成的面雁代替。纳吉,“谓归卜吉,往告之也”,男子将二人生辰八字配对占卜后,如是吉兆,就通知女子家,可以缔结良缘。纳征,“用束帛,征成也”,男子家将聘礼即彩礼送到女子家,双方婚约正式达成,相当于现在的订婚。请期,“谓吉日将迎”,婚约手续完备,男子占卜确定吉日,与女子家商定成婚时间。
走完以上五个流程,便进入最后一礼即“亲迎”环节。
亲迎:带走新娘不容易
亲迎,“谓成礼也”,男子亲自到女子家迎娶。早晨,男子出发前,要祭祀祖先,把婚事敬告先灵。家中需“以粟三升填臼,席一枚以覆井,枲三斤以塞窗,箭三只置户上”,以辟邪发家。
女子家的一扇家门,对新郎来说是万重关山,不用尽平生所学,休想轻松娶走新娘。
到女方家后,新郎首先要遭到女方三姑六婆的戏弄调笑甚至杖打,是为“下婿”。经受住“下婿”后,考验新郎文才的“催妆”紧接而至。催妆,即催促新娘赶紧化好妆,跟随新郎到夫家举行婚礼。催妆不易,无论是此时此刻的当下还是彼时彼刻的大唐,姑娘们的化妆时长均不可以寻常时间观念度之。
催妆时,新郎的同伴会齐呼“新妇子、催出来”,可新娘偏偏迟迟不出,新郎必须写诗打动新娘芳心。《全唐诗》收录的徐安期诗,则用汉代张敞画眉的典故,“传闻烛下调红粉,明镜台前别作春。不须面上浑妆却,留著双眉待画人”,告诉新娘不用把妆容全部画好,留下双眉等待新郎为你描画。
如果新郎才拙,还可由同伴代为作诗。唐顺宗云安公主下嫁泾原节度使刘昌之子刘士泾时,就由进士陆畅代为连作三首催妆诗。
当新娘终于在千呼万唤中下楼时,父母就将一块巾帕盖到女儿头上,是为盖头或蔽膝。父亲会训诫女儿,“戒之敬之,夙夜无违命”,母亲也要叮嘱“勉之敬之,夙夜无违”。新娘上车后,新郎骑马绕车三匝,寓意新娘婚后会得到新郎周全的关心呵护。
婚车终于要启程,但新郎悬着的心还不能放下,又迎来“障车”一关。新娘亲友家人会挤在道路中间,挡住婚车不让出发,新郎需撒银钱买路。
成礼:红男绿女,仪式繁多
经过一番艰难曲折,新郎终于将新娘娶到家,典礼正式在夫家开始。新郎着绯红色婚服,新娘则穿青绿色嫁衣,“红男绿女”一词由此而来。唐代婚礼是在黄昏举行,“婚合以夜,思相亲也”。“婚”字源于“昏”,取黄昏之意。
上一篇:张铁民文艺创作实践探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