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艺理论与批评

大师丨郭绍虞:披沙拣金,为中国文学批评史学

他们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更是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不断创新他们以优异的学术成果报效祖国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他们教书育人、桃李天下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礼赞上海社科大师系列短音频《海上先声》第六季 ③请点击按钮收听音频愿意详细地照隅隙,而不能粗鲁地观衢路

人们印象中温和乐善、慢条斯理、浓浓苏州腔的老先生郭绍虞,年轻时是一个标准的五四青年——写新诗,研究民歌谚语,宣扬社会主义。1937年北平沦陷后,有一天,郭绍虞在燕京大学讲到《黍离》篇,狂歌恸哭。此后,他拒不接受日伪大学的教职,举家南下。

郭绍虞出生于苏州一户清寒的读书人家,念到中学便不得已辍学。此后“自学严格”,无论是在涵芬楼借阅,还是在北大旁听,他都努力“抓得住机会,由机会所以更推动自学”,不到28岁就成了教授。

他特别喜欢引用《论语》中 “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这句话。郭绍虞所主张的“狂狷”绝不是“激进”,从治学上便可以看出,那是一种“调和而务实”的“进取”。

为“从文学批评史以印证文学史,以解决文学史上的许多问题”,他从执教燕大开始,就致力《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写作,历时二十年,在浩如烟海的古籍里“披沙拣金”,完成了这部被公推为“最有系统、最深入”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奠基之作。

郭绍虞漫长执教生涯的最后34年,是在复旦大学度过的。他锐意改革,延请沪上名师来中文系任教;对有困难的老师、同学从不吝惜援助,受恩者众多,无不深深感动。

耄耋之年,郭绍虞仍然紧跟时代跃动,提出要建立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用学术来参与新思想、新文化建设。

这位用与名字谐音的“照隅”作为书斋名的学者,说自己“愿意详细地照隅隙,而不能粗鲁地观衢路”“我一生在教育界的时间为多,生活单调,思想平凡。”

master

郭绍虞

(1893—1984)

文学家、语言学家、书法家

原名希汾,以字行。江苏苏州人。少时刻苦自学,“五四”时加入新潮社,为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历任燕京大学、大夏大学、之江大学、光华大学、同济大学教授。解放前夕在上海参加大学教授联谊会,任同济大学分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同济大学文法学院院长,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图书馆馆长、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名誉所长。致力于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古典文学、汉语语法修辞的研究。著有《中国文学批评史》《宋诗话辑佚》《语文通论》《沧浪诗话校释》《汉语语法修辞新探》《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照隅室语言文字论集》《照隅室杂著》等,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等。

【大师影像】

南京西路866弄6号郭绍虞旧居

郭绍虞《宋诗话考》手稿

点击标题可收看↓↓↓“上海音像资料馆”馆藏历史视频资料——上海社科大师 : 郭绍虞【大师专栏】

看文汇报"大师"专栏文章

来 源:上海社联,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文汇报,“影像上海”微信公众号

上观号作者:上海市社联

上一篇:饶曙光:敢于亮剑建设一个风清气正的电影理论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