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艺理论与批评

石泰康用笔把本土文化留存下来

石泰康

深圳市宝安人。现为温县世界石氏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理事,深圳市宝安区传统文化协会副会长,深圳市宝安区作家协会理事。著作有《宝安往事》《绿茵掠影》等。

在深圳宝安文坛,石泰康是一位几乎无人不知,非常有辨识度的本土作家,数十年的辛勤耕耘,使他终于迎来了丰收的季节,获得了累累的硕果,出版了《宝安往事—追溯宝安历史文化遗存》和《绿茵掠影—深圳民间足球档案》两本追寻深圳本土文化,挖掘宝安文化遗迹的呕心沥血之作。石泰康的写作,引起了学界和众多媒体的广泛关注,赢得了无数读者的热情鼓励和一致好评。2018年,石泰康入选宝安区首届文艺志愿服务百佳人物。

打捞本土文化刻不容缓

石泰康是土生土长的深圳宝安人,他出生在宝安新桥的永兴桥边,见证着深圳从贫穷落后,发展成为举世闻名的国际大都市。许多对深圳不了解的人,常常把深圳说成是“文化沙漠”,但这样草率的结论,却无形地刺痛了石泰康的心。

石泰康痛心地看到,由于深圳的发展非常迅速,一些本土文化因为缺乏必要的保护和挖掘,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在悄然地流失。如果不将这些优秀的文化挖掘和保存记录下来,再过若干年之后,深圳的本土文化,或许真的就会像过眼烟云,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很难找到任何痕迹。为此,石泰康决心要和时间抢速度,力争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写出一部记录本土文化前世今生的“深圳之书”,让这些浸透着岁月风雨和饱经风霜的文化遗存,长留在历史的档案里,镌刻在人们永久的记忆中。

因为贫穷和成长于那个特殊的年代,石泰康仅仅只读过中学就参加了工作,但从小就喜欢读书的石泰康,并没有因此就停止了学习,总是利用业余时间抓紧读书。他曾经阅读过大量的,尤其是岭南作家的文学作品。如陈残云的《香飘四季》,欧阳山的一代风流三部曲《三家巷》《苦斗》和《柳暗花明》,以及陈国凯的《我应该怎么办》等。这些被石泰康称之为“启蒙教育”精神食粮的文学作品,为他日后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纪八十年代中期,他利用每个月的四天休假,到“关内”参加暨南大学在深圳举办的新闻培训学习;中药士、驻店药师、中药师都是通过在工作期间不断学习而考取的。之后又参加了自学考试,并先后获得了专科和本科的法学文凭,这种刻苦学习的拼搏精神,为石泰康的写作增长了广阔的视野。

2008年9月,《宝安日报》发表了由他撰写的《三百年沧桑事,话不尽清平墟》。文章发表后,迅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受到读者的一致好评。

说到抢救本土文化,石泰康曾对记者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沙井老街有座洪圣古庙,有知情人告诉他,古庙很可能会即将拆掉重修。听到此事,石泰康赶紧前往古庙,围着古庙细心考究。走访多位知情的长者,看到路上有老人,他就赶紧上前向老人打听古庙的往事。老人们陆陆续续地将他们所知道的有关古庙的各种传说和事情,都告诉了石泰康。经过汇总、分析和整理,就形成了有关洪圣古庙比较完整的文字,但他发现,唯一不足的是,这个古庙缺失的一个牌匾。于是又进一步进行打听,调查考证,最后,终于在离古庙不远的辛养陈氏宗祠门前找到了那块被遗弃的牌匾,为确证古庙的名字和历史,找到了有力的证据。写出了从沙井洪圣古庙看古代渔民蚝民对风调雨顺的强烈寄望的文章—《黎民祈安顺,海莫扬其波》。

田野调查,多年辛苦不寻常

挖掘本土文化,是一项非常艰辛和极其烦难的工作,既需要作者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又需要作者有一种脚踏实地的精神,进行耐心细致的田野调查工作。石泰康工作之余,为了挤出更多的时间来写作,进行实地调查和考证,他不会打麻将,也不想学打麻将,觉得浪费时间。别人游山玩水的时候,他却不辞辛劳地奔走在田野调查的路上,他长年伏案在灯下,呕心沥血地写作。他说:“由于岁月变迁,战火破坏及保管不善,宝安的文化遗迹遭到破坏甚至毁灭,很多已所剩无几。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宝安的文化和历史,我有责任,有义务用笔把这些古迹留存下来,这也是我的爱好。”

对于石泰康来说,立志追寻故乡文化,发掘本土文化,发扬和光大本土文化,这是家乡的父老乡亲赋予他的光荣的使命,也是一副压在肩头沉甸甸的担子,是一个惠及宝安人子孙后代、传承地方文化的艰巨工程,做这样的工作,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心里也是甜的。为了一个地名,或者文化事件,他不仅要查阅大量的地方史志,阅读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古籍,以便对当时那个时代进行横向的对比和综合分析,从而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为深圳曾经丰富的地方文化,提供确凿的证据。

上一篇:试论电视综艺晚会的新闻性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