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文艺创作思想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李 娟(1983—),女,广西柳州人,助教,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钟志强(1983—),男,福建明溪人,副教授,青年井冈学者,主要从事先唐文学与文论研究。
六朝时期,文艺创作过程中继承了前代的创作理念并在实践的基础上适度拓展。这种理性的器物审美观凝聚了创作主体对世间事物的认知与审美感受。灵动而多元化的六朝时代,深厚的民族土壤,共同孕育、构建了六朝创作思想。其对现代文艺设计体系在实践和理论研究方面或有一定的启发作用。通过考察与分析,本文拟从可持续的生态观、功能与形式统一、创作主体的敬业精神与多元审美观等方面分析六朝文艺创作思想的现代延伸及价值。
一、自然和谐与可持续的生态观念
这种自然和谐与可持续的生态观念源于先秦的道家思想。故《道德经》曰:
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为。造立施化,则物失其真;有恩有为,则物不具存;物不具存,则不足以备载矣。地不为兽生刍而兽食刍,不为人生狗而人食狗,无为於万物,而万物各适其所用,则莫不赡矣。[1](P13)
自然作为一种抽象的,没有掺杂人的情感、思想的状态而存在。其不以人的意志作为标准来造化万物。作为老子继承者,庄子于《齐物论》中认为人生活于此在世界,物我合一,主体创作的行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庄子·天道》中又主张世间万物都遵循固有的规律(道)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运行,主体造物实践不能脱离道,不能过度消耗自然万物。
六朝时期,玄学家王弼在老庄思想基础上,以自然现象为例,提出“体万物之性推衍至于人”。他说:“橐,排橐也。钥,乐钥也。橐钥之中空洞,无情无为,故虚而不得穷屈,动而不可竭尽也。天地之中,荡然任自然,故不可得而穷,犹若橐钥也。”橐和钥之比喻是气息以“自然”的本体状态存在。王弼将体性由宇宙论成功转移至人生中。故王弼《老子注》曰:
万物以自然为性,故可因而不可为也,可通而不可执也。[1](P77)
与天地合德,乃能包之。如天之道,如人之量,则各有其身,不得相均。如唯无身,无私乎自然,然后乃能与天地合德。[1](P186)
“天地合德”至于“无身无私”,王弼实现了从宇宙本体到精神本体的转化。此外,从老子到王弼的自然体性观中似乎蕴含了对工艺制作的自然、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如《老子·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1](P190)
《老子》反对有意之创造和人类之机巧,甚至对器物的用途提出怀疑。老子建议治国者阻止人们使用那些已经人工创制的器物,如车、船和兵器。因此,道家对生长图式的肯定,是基于对自然和社会之他生、互生和自生、自为的认可。上博简《恒先》从“制”“作”与“生”的比对中,将“自为”提到了核心的地位。因此,王弼《老子注》曰:
因物自然,不设不施,故不用关楗、绳约,而不可开解也。此五者,皆言不造不施,因物之性,不以形制物也。[1](P71)
顺自然而行,不造不施,故物得至,而无辙迹也。善言无瑕谪,顺物之性,不别不析,故无瑕谪可得其门也。[1](P71)
自然的审美观是一个流动的过程,从宇宙至精神主体,再到客观之物。其得以流动的哲学基础是——由老庄到魏晋玄学愈发明显的以自然本性为主体的思想。有学者就认为:“一般说来,玄学乃是一种本性之学,即研究自然(天地、万物)和人类社会(人)的本性的一种学说。它的根本思想是主张顺应自然的本性。它是先秦道家崇尚自然主义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玄学为本性之学,它探求宇宙与人类的本性,则是对汉代理论思维的一次升华。”[2](P58-63)“道家所阐述的宇宙生成论有三种模式,包括‘他生’、‘相生’和‘自生’。首先,‘他生’强调生成者与被生成者的关系,称为‘创生’模式。其次,‘相生’强调万物依据怎样的机理、通过怎样的方式化生出来。最后‘自生’强调万物的产生,主要不依赖于‘造物者’的作用,而主要依赖万物自身的力量。”[3](P127-136)这种自然审美观影响生成了“共生”的生态设计理念。道家及玄学思想影响下,六朝文艺创作思想中存在反对人为创造文化。他们习惯地将事物看成具有自身生长规律的有机体,而非被生硬肢解和雕琢的对象。如书法方面,蔡邕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文章方面,刘勰《文心雕龙》也以自然之水、木为喻,阐明文之内隐外秀的规律,如《文心雕龙·隐秀》云:
上一篇:谈文艺编剧的形象思维方式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