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艺理论与批评

理论批评和创作的生态协调从湖北评协看文联组

近几年,我非常关注文联组织的文艺评论活动,以及文联主办的评论刊物。我总在思考:文联的文艺评论有没有独特性,或者说文联的文艺评论传统是什么?湖北的文艺评论让我特别关注,原因在于湖北的评论实践契合了我对文联文艺评论传统的认识。湖北的文艺评论已成规模,较早成立了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了宣传期刊《长江文艺评论》,开展了“湖北文艺评论奖”评奖活动,组织了“东湖青年批评家沙龙”等品牌活动。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把文联“联”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广泛联系作协、高校,整合期刊、报纸、网络等媒体,优化全省文艺评论资源,形成集体自觉和团队力量。

我认为文联的文艺评论传统有这样几个特点:首先是在现场、在前沿。长期以来,文联以出作品、出人才为工作宗旨,组织和举办的一切活动都以激活创作和培养人才为目的。文艺理论研究和文艺评论是文联参与文艺创作的重要方式,始终关注文艺现实,置身于文艺现场。文联组织的培训、研讨、创作策划等活动,无不带着问题意识,问题是从文艺实践中提出的,非常具有针对性。特别是在历史的节点上,文联始终保持思想的敏锐性,及时发现倾向性问题,组织有思想活力的理论、评论工作者进行探讨研究,研究视野开阔,不局限于本地,而是全国视野。20世纪80年代,辽宁省文联举办了两次影响广泛的活动。一次是关于轻音乐的研究。1982年,辽宁省音协联合省文艺厅举行轻音乐观摩演出,并进行学术研讨,为1983年国家文化部和中国音协理论创作委员会在沈阳召开的全国轻音乐座谈会打下了基础。辽宁的轻音乐研究和全国轻音乐座谈会提出的一系列有关通俗音乐的理论,对我国通俗音乐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另一个是关于戏剧危机的研究。1985年初,辽宁省文联理论研究室以刊物为载体,组织全国戏剧界有影响力的人物开展戏剧危机的讨论,并举办“戏剧艺术发展理论研讨会”,邀请了北京、上海等地的戏剧理论评论家、导演、剧作家参加,吴雪、欧阳山尊、徐晓钟、李默然、王肯、王正、林克欢、李龙云等都参加了这次戏剧危机的研讨活动。

文联组织文艺评论传统的另一个特点是对话交流。文联召开理论研讨会,会上是争吵、碰撞、辨识、激活。参加文联的研讨会,如果没有厚实的理论积累,没有辨识、逻辑能力,不了解艺术实践就难以发声。研讨会的形式是圆桌式的,不分主次、等级、资历,平等交流,以见地分高低。大家坐在一起,不设防,无禁忌,畅所欲言,真诚相待,不争名利,不争话语权,只要思想鲜活。

文联组织的文艺评论传统还有一个明显特点,那就是推动艺术观念的变革。改革开放的四十多年里,文联组织的研究和评论活动本质上都是促进文学和艺术回归自身。文艺回归自身,意味着文艺回归生命。文艺是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与生命相生相成是文艺的本然。“万物有本然,终不为他者。”在崇尚物质和功利的环境下,文艺遭遇市场裹挟,在这种情况下文联维护文艺的独立价值,其意义不可估量。

以“东湖青年批评家沙龙”和《长江文艺评论》为例,谈谈一个活动和一本刊物给予我的启示。“东湖青年批评家沙龙”(以下简称为“沙龙”)是由《长江文艺评论》编辑部与湖北省作协联合主办的文艺评论交流活动。“沙龙”的宗旨是立足现场、聚焦问题、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沙龙”到目前已连续举办了十期,从选题策划到具体实施都充分体现了“沙龙”宗旨。先后围绕“想象的乡土和现实的乡土”“长江元素的文学表达”“非虚构与中国故事的讲述”“中国科幻:自我、世界与未来想象”“精准扶贫背景下的乡村书写”等展开讨论。通过圆桌式、开放式的对话,关注当下文艺现场,问题意识突出,重要的不是结论,重要的是激活思想。沙龙第六期和第十期的选题都是关于乡土写作,是同一个话题在不同层次上的讨论。乡土写作是文学领域的一个写作难题,特别当前“扶贫文学”兴盛,评论界需要对其中的问题进行辨析、梳理,做出科学的理论回应。比如在“想象的乡土与现实的乡土”讨论中,青年学者们缕析乡土书写经验与时代精神生活之间的同构关系,具有浓郁的理论色彩。发言者围绕乡村现实、乡村经验书写、乡土写作等问题充分讨论,大家的切入点和关注点不同,但都有着相同的情感立场和价值取向,使讨论最终落在想象乡土的价值和乡土写作的意义上。第十期的“精准扶贫背景下的乡村书写”以三部“扶贫文学”作品《战国红》《人间正是艳阳天》《遣蛇》为讨论对象,参加人员除青年批评家外,还邀请了从事中国农村研究的学者和驻村第一书记,而驻村第一书记又是关于乡村的“非虚构”写作者。这是一次多领域的自由对话与平等交流。讨论“扶贫文学”正当其时,讨论中涉及的问题富于“及物性”,“扶贫文学”被“扶贫”所框限、国家话语与个性表达、扶贫人和扶贫对象的双向写作、扶贫题材的书写者在抵达生活现场后如何进入精神现场等问题,都是“扶贫文学”写作中的真实问题。细细品味还会发现,第八期的“‘非虚构’与中国故事的讲述”讨论的核心内容涉及到第六期、第八期,它针对纪实写作中由于选择性叙事而遮蔽一些真相的问题,提出叙事的个人性和为内心需要而写作的写作伦理,这是对第六期、第八期的补充。把第六期、第八期、第十期的沙龙联系起来看作一个整体,研究不仅有很强的针对性,而且达到了相当高的理论水准。我在琢磨每一期“沙龙”的选题、召开形式、会上发言时,都深切感觉到它就是文联文艺评论传统的一个缩影,文联文艺评论传统的主要特征在“沙龙”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上一篇:郑惠生教授教学风格美及启示意义以美学文艺理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