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画融通的儿童美育
盼望孩子秀拔出群、成龙成凤,这是天下父母最美好的愿景,因此,也催生了当今中国社会形形色色的儿童美育实践活动。所谓儿童美育,即“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特征,培养形成健全的协调的审美心理结构,通过促进儿童的审美发展,来促进儿童丰富、完整个性的形成。”[1]杜卫主编:《儿童美育概论》,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0页。因此,儿童美育也就是关于美的感性教育,而一切烂漫的感性,终会闪烁于人格的波光中[2]参见曾繁仁著:《美育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4-13页。。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许可以说,儿童美育是孩子人格健全、个性养成、创造力蕴藉的首善之途。然而,关于儿童美育的系统学理与科学实践研究,在当前中国美育学界,却显得极为薄弱。本文基于儿童的成长经历,反思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特征,开掘中外经典书画艺术资源,提出一种诗画融通的儿童美育观念,即通过诗画融通,从小系统涵育孩子锐敏的感觉、滋润的情感、清明的思致、生动的创造和斑斓的底色五个层次,最终实现对孩子悦目悦耳、悦情悦志的美育滋养,由此期望为中国儿童的美育提供一个全新视角。
选择诗画融通进行儿童美育,有三点学理因由略作说明:其一,诗词与绘画,皆是有情有象,有情致温柔,有象得生动,对于儿童来说,有情有象的世界才可亲近。其二,诗词、绘画中皆有音乐,中国古典诗词平仄起落、回环往复,有音乐感,绘画中同样有点、线、面起落开合、呼应舒卷的音乐感,所以我们通过诗词与绘画两个品类的“读”与“看”,实际上把音乐这第三个品类的“听”也带进来了[1]参见王新著:《诗画乐的融通:多维视域下的艺术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这样对全面开放孩子的感觉、完整熏习孩子的人格就更为水到渠成了。其三,根据脑神经学的研究,人的大脑分为左右脑,左脑主理性、语言,属分析性逻辑思维;右脑主感性、直觉,属空间与综合性形象思维,左右脑的协调发展,可以大大地兴发人的创造力[2]同上,第131页。。很显然,诗词作为语言艺术,有利于孩子左脑的开发,绘画作为空间艺术,有利于孩子右脑的开发,诗画乐融通的美育,有利于孩子左右脑协调平衡发展,大大促进孩子的大脑潜能含蓄。因此下文即以诗画融通视角,在儿童美育感觉、情感、思致、创造与底色五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生动细节培养孩子锐敏的感觉
鲜活的、锐敏的感觉,不仅是健康优美人格的前提,也是所有审美的基本前提,还是创造力的重要前提。儿童美育无疑要注重引导孩子眼、耳、鼻、舌、身全面开放,培养其看、听、闻、品、觉的感知能力,甚至是多种感官互通的“通感”能力,或单一感官强化的“闭感”能力。
诗画融通的生动细节,培养孩子的锐敏感知。细节是培养从儿童到大人锐敏的、鲜活的、开放的感知能力最重要的一条途径。在中国古典诗词里面,审美细节特别多,最典型的是诗眼,即诗中精金萃玉、画龙点睛处,像“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中的“微”“疏”二字就是诗眼,在描摹“云”“雨”轻微疏淡的视听感知上,就极其传神。从形态上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直”“圆”;从色彩上看,“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白”;“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还有“清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的“扶”“失”都是诗眼,都有生动传神的细节。
绘画也有画眼,就是画中引起关注的重要细节处,如南宋画家夏圭的《风雨归舟图》,全幅主体是风雨中的堤树、屋宇与江湖山水,唯有画幅左前方边缘处的一痕渔船,并不起眼,点明“归舟”,此细节即为“画眼”。又如巴洛克时代画家卡拉瓦乔的《抱水果篮的男孩》,画面中有很鲜亮的水果和少年,但细节在哪里呢?如果让孩子辨识的话,左下角那个地方有一片叶子,那个叶子已经枯萎了,这是重要的细节。这个细节有更深的涵义,西方绘画有这样一个传统,通过枯萎的水果、食物等,表示物质虽然很鲜美,但是在时间和死亡面前都不可能永恒,无物可存。细节会培养孩子更细腻地观察世界的眼光,而敏于细节是审美创造力的起点。
从诗画融通的视角,应该着意培养孩子视觉、触觉、味觉、听觉、肤觉、通感、闭感、微妙感八个方面的敏锐感知,尤其是微妙感的培养。诗词可选择如南宋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梅影、暗香、月下梅、水中影、水月香,此般若有若无、似虚似实的意境,很是微妙,极能培养孩子锐敏的感觉。绘画如取元代赵孟頫的《双松平远图》,这是一幅以书法入绘画的代表作,树枝以篆法所画,显得圆实;近坡以书法中的飞白写就,显得苍老;远水,以侧锋拖出,显得毛涩。这些线条质感各有不同,让孩子数一数、摸一摸这些线条,对培养感知微妙的能力有所裨益。